罗马共和国的解体和帝制的建立 罗马内战是公元前1世纪40—前30年代罗马奴隶制国家内部为争夺政权和建立军事 独裁而进行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发动者是罗马晚期共和国时期著名的“前三头”和“后 三头”。罗马内战的结果是屋大维最终获胜并开创了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当上了罗马 帝国的第一个皇帝。罗马内战的结束是罗马共和国解体和罗马帝制全面建立的标志。
公元前146年,罗马进入晚期共和国时期。这一时期罗马出现全面危机,奴隶起义 风起云涌,平民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和复杂。这种危机的 集中表现形式是政体危机,也就是说,由于奴隶制发展达到高峰,共和制统治形式已经 过时,帝制的建立是适应奴隶制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罗马共和国已为元老贵族盘据 垄断,改制之争阻力极大,延续甚久,流血甚多。公元前133—前121年格拉古兄弟的民 主改革遭到元老贵族的猛烈攻击,并在失败后遭到反动贵族的疯狂屠杀。这次改革虽然 失败,但却揭开了罗马内战时代的序幕。元老贵族既已首先使用暴力屠杀群众,以后当 会变本加厉大开杀戒,而反元老势力也会以兵戎相见,由内争转入内战。此后反元老势 力仍继续改革派的传统,发出了平民运动的号召。但反元老斗争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却不 是平民要求的平分土地、维护小农之类,而是打击元老贵族、改变共和体制、建立军事 独裁和皇帝统治的罗马帝国。正是在晚期罗马共和国危机重重、内部斗争不断激烈的形 势下,涌现出了众多的英雄人物。
公元前138—前132年和公元前104—前101年的两次西西里奴隶起义和公元前73—前 71年的伟大的斯巴达克起义极大地震撼了罗马统治阶级,沉重摧毁了元老贵族不可一世 的军政势力,为骑士和平民等反元老势力的抬头创造了条件。当元老们无人敢出头担任 执政官时,正是其他势力乘虚而入的机会。就在此时,克拉苏斯取得执政大权,恺撒等 人也从此东山再起,客观上推动了帝制取代共和制的历史转变。 公元前60年,步入政坛的三位新生实力派人物恺撒、克拉苏斯和庞培组成“前三头 同盟”。公元前58年,恺撒出任高卢总督,并在长期的高卢战争中积蓄了实力。公元前 53年,克拉苏斯在与安息作战中阵亡,于是三头先去其一,恺撒与庞培对抗之势日趋明 显。高卢战争结束后,恺撒写成《高卢战记》一书在罗马广为散发,向公民宣传他的赫 赫战功。更重要的是他已掌握了空前强大的实力,有久经征战的10个军团在他麾下,更 有在高卢战争中掠夺的巨额财富供他在罗马网罗党羽、收买群众。这样的形势使庞培同 元老院的联合更为紧密,他们把打击目标集中在恺撒及其党羽身上。公元前50年,元老 院和庞培作出决定,恺撒应在第二任高卢总督期满时(前49年3月)交出兵权,解职回 国。这等于公开宣布了“三头同盟”的决裂。恺撒回信要求庞培也放弃兵权,否则决不 服从,并不惜兵戎相见。元老院视此信为战书,立即在前49年元旦决定恺撒应立即卸任。
恺撒派的保民官安东尼等对此行使否决权不成反遭迫害,被迫逃往恺撒在山南高卢(北 意大利)的军营,罗马内战一触即发。元老院马上宣布恺撒为公敌,全国处于紧急状态, 授命庞培召集军队保卫罗马,不久内战正式开始。 恺撒听安东尼等汇报情况后,不顾只有1个军团留在身边的险境,毅然出击,于公 元前49年1月率军越过意大利和高卢诸省的交界线卢比孔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 罗马。
这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把握关键、当机立断、迅猛出击的军事行动,“越过卢比孔” 遂成形容当机立断、义无返顾行动的典故。
庞培估计,一经宣战,双方集结部队尚需时日,因此对恺撒跨越卢比孔的闪电行动 毫无戒备。恺撒进军势如破竹,庞培和元老贵族措手不及、无力抵抗,仓皇逃往希腊。
攻占罗马后,恺撒决定歼灭庞培留在西班牙的主力(7个军团),以保障后方安全和掌 握战略主动权。他率领6个军团进军西班牙,失去首领的庞培军团未作认真抵抗即缴械 投降,恺撒占领了整个西班牙。 为准备决战,凯撒推行各省居民和罗马人权利平等的政策,扩大了自己的社会基础。
他的军队猛增至18个军团,而庞培在希腊总共只有9个军团。但是拥有东方广大地盘的 庞培在兵员数量和军需储备上仍居优势,并且掌握着制海权。公元前49年11月,恺撒率 领7个军团出其不意地在希腊登陆,开始东征。但他的另一支远征军(4个军团和1个骑 兵队)由于敌人控制海面未能按时登陆,直到公元前48年春才同恺撒会合。遗憾的是, 庞培贻误战机,未能各个歼灭恺撒军队。部队会合后,恺撒把庞培的几个军团围困在第 拉希(今阿尔巴尼亚的都拉斯)的筑垒兵营里。但历时3个月的围困并未成功,只好撤 到色萨利。庞培见敌退去,立即率军追击,双方于公元前48年8月在法塞拉斯进行了一 场决战。恺撒以伏兵3000突然猛击庞培的精锐骑兵,导致敌左翼溃散,而庞培督师不力, 未能及时巩固中军组织反击,终于一败涂地。庞培兵败逃往埃及,不久被人杀死。庞培 死后3天,恺撒追击庞培军团在埃及登陆。他卷入了埃及内讧,打败了托勒密国王的部 队,立克列奥帕特拉王后为国王。小亚的米特拉达蒂之子叛乱,恺撒驰援其地立奏凯歌。
历史上留下了他那句“我来到了、我看见了、我胜利了”的名言。公元前46年,恺撒再 次在非洲登陆,并在塔普苏斯城附近击溃贵族派军队。接着他又挥师西班牙,在公元前 45年的孟达一战中击败庞培两个儿子的部队,从而胜利地结束了内战。
罗马内战的第一阶段以恺撒击败庞培和元老贵族军队而告结束。战争的结果是恺撒 建立了个人的军事独裁政权。他不仅被选为终身独裁官,而且还拥有统帅、大教长和祖 国之父等尊号,集一切大权尊荣于一身,是名副其实的军事独裁者,或者说是罗马历史 上第一个皇帝。日后西方历史上即以恺撒作为帝王的同义词,俄国沙皇之“沙”字即源 于此。然而他的独裁未能完全消除共和传统的习惯势力,他未料到元老院的旧元老已利 用这种传统势力把他的一些亲信转变为共和派,并在反对独裁、恢复共和的旗帜下密谋 将其杀害,也未料到他和埃及女王克列奥帕特拉的婚姻和生下的儿子恺撒里昂成为敌人 大肆利用的丑闻。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的一位亲信布鲁图斯与同伙卡西乌斯在元 老院会议厅向恺撒连刺23剑,一代天骄就这样死于亲信的剑下。 恺撒死后,安东尼成为恺撒派主要头目,他出兵镇压了因恺撒葬礼而引发的平民和 奴隶暴动。由于安东尼领导下的恺撒派缺乏对夺权斗争的统一筹划,以“罗马散文泰斗” 西塞罗为首的元老院的地位有所增强。加之这时恺撒的养子屋大维、一位年仅18岁的青 年突然步入罗马政坛,也给元老院以可乘之机。屋大维是恺撒的甥孙(其姊之孙),在 恺撒遗嘱中被定为继承人,得其遗产四分之三。安东尼和恺撒派的将领对这个从外地闻 讯赶来奔丧的青年人相当轻视,然而屋大维却非同凡响,胆略兼备。他知道恺撒的声望 和财产已成为自己的有力武器,遂大加利用,收揽人才,扩充实力,拉拢民众,居然顶 住安东尼的排挤打击而自立门户,西塞罗和元老院也从此对他另眼相看,并利用他对抗 安东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