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胥浦桥座落在江苏省仪征市(古名真州)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附近汇入长江的胥浦河上。东周时原是一座木梁桥,秦汉之际改木桥为三孔大石桥,长5丈,宽2丈,两侧设石栏,两端砌15级石阶,远远望去好似月落三轮,颇为壮观。桥上走马,桥下行船,远近农渔商贾均受其益。虽经风雨征战,但因历代修整,倒还安然无恙。不料在“大跃进”年代,被人拆卸了桥上的石料,改作他用,弄得古桥遍体鳞伤,惨不忍睹。幸好在建造仪征化纤联合公司的同时,重建了此桥,现巳成为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公路桥。桥虽改建,然桥址未迁,桥名未改,风采不减当年。
这座古桥,联系着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放射出耀眼的光辉。《吕氏春秋》载:春秋时期,楚平王妄杀了太子太傅伍奢,并抄斩其家属。奢子伍员(伍子胥)向吴国方向出逃,待机报仇。他只身来到真州胥浦桥头,有为大江所阻,后有楚军追赶,正当危急之时,忽见桥畔有一浣纱村姑,便连呼:“姑娘救我!”并说明缘由。浣纱女为其孝义所动,便指着正在江上打鱼的那条船喊道:“渔丈人救人啦!”渔翁知情后,立即冒着追兵即将到来的危险将伍子胥渡过江去。伍子胥以七星宝剑相赠,渔翁谢绝了。伍子胥登岸之时,浣纱女与渔丈人为消除伍子胥的疑虑,摆脱楚军的纠缠,同时跳入江中,命赴黄泉。汉初,吴王刘濞治扬州,管真州,将渡口入江之河与河上石桥分别命名为“胥浦河”与“胥浦桥”,并在桥头建起浣纱女与渔丈人两座庙宇,以为纪念。
《真州志》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1年),金兵南下,矛头直指扬州、真州,当地百姓纷纷渡江南逃,但是江阔、人多、船少,一时难以全渡,形势十分危急。当时,梁渊、元宗、张昭三位偏将以六七百人之孤军守卫真州,他们死守胥浦桥,牵制敌人,争取时间,保护乡亲安全渡江,并让宋军主力刘錡部从淮阴赶回扬州,与金人决战。他们与数十倍于已的金兵周旋于胥浦河,元宗跃马挥刀,手枭敌将。张昭在敌军中横冲直撞,横尸于刀下的金兵多至数十。后来金人调集十数万之众将孤立待援的宋军团团围住。元、张二将相继殉国。梁渊仍然扼守胥浦桥,他匹马单枪冲入敌阵,挟俘金将,不幸被斩断左臂血流如注,疼痛万分,然而他仍紧挟金将不放,最后奋身跳进胥浦河,与敌将同归于尽,谱写了抗金史上的壮烈篇章。金兵失去指挥,乱成一团。宋军赢得了时间,百姓得以顺利渡江。刘錡部亦及时赶到,大败金兵于扬州皂角林。史书称赞三偏将云:“以一身之死易万众之生,以胥浦跬步之地为江淮数千里保障。”
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蒙古军进逼真州,知州丘岳决心与百姓同生死,与城池共存亡。他领导军民多次击退蒙军的进攻,并主动出击,把战场推移到胥浦桥一带,在胥浦河岸边设弩架炮,杀伤大量敌军。他又挑选了一批精壮勇士,出奇兵夜袭蒙军营地,获取大胜。宋理宗嘉奖丘岳,特赐金匾一块,上面镌有“忠实”二字。表彰他领导抗战的功绩。
联曰: 救楚囚,断后顾之忧,桥畔投江贤浣女;
渡吴相,消前进之虑,舟前舍命义渔翁。
联语写桥名来历。上联赞浣女,下联颂渔翁。上下联前两句明确投江舍命之目的,为下文打基础。末句写一女一翁舍生忘死的壮举,是为达到目的而采取的必要行动,前后关联,言之成理。一“贤”一“义”,反映他们临危不惧、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美德高风。“楚囚”与“吴相”均指伍子胥,“渡”其身、“救”其人,值得纪念,“胥浦”之名由此而得。
联曰: 耿耿表忠心,浦上鏖兵,恶仗难攻谋巳就;
殷殷求实战,桥头布阵,奇兵易袭计成功。
联语赞丘岳。上联表忠心,下联求实战,说他在“浦上鏖兵”、“桥头布阵”之时,打的是一场难攻的恶仗。然而他谋略高深,胸有成竹,出奇兵夜袭敌营,终于战胜了强敌。联语先概写,后描写,前言得以落实,后句有了领头,前后呼应,四平八稳。上下联首句中嵌“忠”、“实”二字,写明朝廷对他的嘉奖,点出联旨所在。
联曰: 冷月当头、朔风当头,勇于断臂抛头,喋血桥头三偏将;
恶狼张口、猛虎张口,敢为携家带口,逃生渡口众乡亲。
联语赞三偏将。上联写将军喋血:“冷月”与“朔风”喻环境险恶,形势紧张,反衬将军之无私无畏。“断”、“抛”、“喋”,展现其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慨。下联写百姓逃生:“恶狼”与“猛虎”喻金兵之凶残、百姓之惊骇。“携”、“带”、“逃”进一步反映金兵杀戳之残暴、百姓求生之迫切。“张口”对“当头”,点明“逃生”之要津、“喋血”之地点,对仗工切,紧扣主题。上下联互为因果,前后呼应,表里沟通。四个“口”字对四个“头”字,复字巧对,联趣盎然。
联曰: 他年吴相,今日楚囚,难得桥头浣纱女,见义勇为,谁知绿发红颜随波去;
本是迷津,巳成生路,多亏浦上渔丈人,临危不惧,岂料银须赤背逐浪无。
联语赞民族传统美德。上联写浣纱女:前半段说明伍子胥之所以由“楚囚”变成“吴相”,是因为浣纱女的“见义勇为”,末句中的“绿发红颜”是少女的代称,这里指浣纱女。“随波去”言浣纱女毅然投江,葬身鱼腹,反映她助人之决、舍已之坚。下联赞渔丈人:前半段说明“迷津”之所以成为“生路”,是因为渔丈人的“临危不惧”。末句中的“银须赤背”指老渔翁。“逐浪无”,言渔丈人跳入水中,尸沉江底,反映他助人之周到、舍我之彻底。生活在二千多年前的一女一翁的动人事迹广为流传,经久不衰,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辉。炎黄子孙当学习继承,发扬光大。联中一二两句是果,三四两句是因,因果倒置,更为引人。好事有好报,是一般规律,然而联语用“谁知”、“岂料”调转笔锋,出现了“随波去”、“逐浪无”的结局,更加突出了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