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不仅因其雄奇典雅而著名于世,而且还因其为民族争光而饮誉全球。1937年7月7日晚上,侵占我丰台的日本侵略军突然向我卢沟桥宛平驻军开炮,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我国二十九军在军长宋哲元的指挥下奋起抗战,点燃了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从而开始了神圣的八年抗战。一一0旅旅长何基沣、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亲舞大刀与敌人拼杀,一位无名战士冲入敌群,接连砍死砍伤日寇13人,最后以身殉国,写下了民族斗争史上的壮丽篇章。
当代周渊龙题联曰:
晓月照卢沟,大河曾流泪和血;
狼烟腾燕蓟,长桥犹记恨与仇。
1986年,在宛平城内兴建了一座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记念馆。 1987年7月6日,在“卢沟桥事变”爆发50周年纪念日之际正式开放,内容翔实的展览讴歌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丰功伟绩。卢沟桥既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物,也是一处闪耀民族斗争光辉的纪念地。为保护这座历史名桥,又在原桥一侧另建了一座新桥,以保证交通往来。现巳将卢沟桥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供人们揽胜探奇、参观凭吊。
联曰: 道路三千永定;
年华八百长安。
联语简介卢沟桥。上联写桥功,“道路三千”,用夸张手法言桥通达之远。“永定”有两层意思,一是看成一个名词,即指桥址,言桥架于永定河上;二是看成一个偏正词组,言桥永远安定,从未发生过下陷、裂缝乃至倒塌的事故。下联写桥史,“年华八百”,言桥桥巳有八百年历史,逆推而上,则知桥始建于金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长安”,也意境双关,既指桥接近于长安街,址属北京;又指桥经营历了八百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安然无恙,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长安”与“永定”,间境相同,词性一致,音律和谐,对仗之工无以复加。联语只字未提“卢沟”,但从“八百”、“长安”、“永定”等时间、地点的提示中,就领会到所写的是卢沟桥,含蓄宛转,更具韵味。
联曰: 胜迹千秋长安外;
奇观八景永定中。
联语写桥况。上联写时间,下联写景色。“胜迹”、“奇观”,均指卢沟桥,言其是一处名胜古迹、雄奇景观。“千秋”指时间之长。“八景”,言其是金代的“燕京八景”之一,风月无边,景色独好。短短七言对交代了时间、地点和特色,所谓是一言以蔽之。
联曰: 桩打五瓣、柱安三棱,利剑十支夷魔爪;
事变双七、军奋二九,钢刀万把砍鬼头。
联语写桥的闪光点。上联写建桥:前两句写桥墩构造,即下打梅花桩,上安三棱柱,反映桥墩建筑非常精工,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末句将十个桥墩比作十支利剑,将大量冰凌比作十条恶龙,“夷魔爪”,即将冰凌斩劈得四分五裂,体无完肤,反映桥墩作用之巨大。下联写抗战:前两句言“七七事变”之时,我二十九霄云外军奋起抗战,反映我军之忠勇。末句言在短兵相接之时,我军挥舞大刀,浴血奋战,砍死砍伤许多日本鬼子,歌颂了我军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不怕牺牲的忘我精神。全联以数字取胜,“五”、“三”、“十”,“双七”、“二九”、“万”等一系列数字,把古桥之坚固和杀敌之英勇完全展现出来。联中“钢刀”对“利剑”,“鬼头”对“魔爪”,将上下联紧密联系起来,融为有机整体。
联曰: 龙对对、狮群群,气象万千,玉砌长虹溶晓月;
车行行、马列列,风光无限,金铺大道浴朝霞。
联语写桥景。上联写桥饰:前两句描绘龙雕、狮雕之多,反映石桥之壮丽。“气象万千”,承上启下,既是前两句的概括,又是后一句的引领,联系非常紧密。末句言这座玉石砌筑的“长虹”笼罩在五更月色之下,分外迷人,深化了“气象万千”的意境。下联写桥功:前两句描绘桥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繁荣景象,以“风光无限”概括之,反映了石桥的通达之功。末句言由于沐浴在朝霞之中,成了一条通向远方的金光大道,使“风光无限”的意境更为开阔。联语以“朝霞”对“晓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光明前景,读来精神为之一振。联语自然地将“卢沟晓月”的景观镶嵌在其中,有似曾相识、无比亲切之感。
联曰: 兴风作浪、助澜推波,屹立如泰山,处之有方,幸赖降龙十罗汉;
覆地翻天、排山倒海,横亘若昆仑,安然无恙,多亏托塔一天王。
联语写桥的坚固耐久。上联写三陵铁柱,下联写桥墩桥拱。上下联一、二两句描写冰凌洪水来势凶猛,险象环生。三、四两句写石桥对此镇定自然,抵御得法。末句追本穷源,突出主旨。平语层层递进,叙述井然。上下联巧用比喻,将三陵铁柱比作“降龙罗汉”,使妖龙般的冰凌粉身碎骨,显示出无比的威力;将桥墩桥拱比作“托塔天王”,言其力大无穷,将桥身稳稳托住,使其纹丝不动,稳如泰山,安若昆仑。借用民间熟知的神话传说,增加了气氛,频添了联趣。上下联前四句为联中之联,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