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流经九省、全长5590公里的长江一直被视为不可逾越的“天堑”,阻碍了我国南北交通。但是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却为变天堑为通途而奋斗了世世代代。长江上最早的桥梁是连舟浮桥。有史可查的有两座,一座是荆门浮桥,一座是牛渚浮桥。有人撰文说牛渚浮桥是长江上第一座浮桥。
牛渚位于长江东岸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矶“西接乌江,北连建业”,历来是长江重要渡口,为兵家必争之地。秦始皇东巡会稽,三国时孙策袭夺牛渚营,隋代韩擒虎征伐陈叔宝等,都是从此处驾舟楫、载人马而跨越长江天堑的。北宋攻打南唐时,大军却是通过浮桥而长驱建业。宋太祖赵匡胤命曹彬为西南行营都部署、潘美为都监、曹翰为先锋,将兵十万,攻打南唐,初苦为长江所阻,大军难以速登建业。幸亏采用了樊若水(亦名若水)造浮桥的计策,方能挥师金陵。樊若水本是南唐池州县令,因累举进士不第,遂怀恨南唐朝廷,一心归宋。时值宋唐对峙之际,他见有机可乘,便假装当和尚,结庐于采石山下,并建造了一座石塔,夜间乘着星光月色,系绳索于石塔之上,荡起轻舟渡江而去,并将绳索牵至江北,测量江面宽度和水的流速,如是者往返十数次,终于达到准确无误的程度,然后绘制一幅《长江图说》。北宋开宝三年(970年),樊若水乔装打扮,怀揣图纸,直奔宋都汴梁,向宋太祖献上所绘之图,面奏道:“江南可取,请造浮桥梁以济师。”见樊若水有真才实学,所言造浮梁之事实际可行,便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封他为右赞善大夫。接着旨令扎兵江畔的曹、潘等人先在江岸石壁上凿孔穴、建石塔,以备系索之用,同时“造黄黑龙船数千艘,又以大舰载巨竹缅,自荆渚而下”,逐次排列、系绳、铺板,于同年十月“先于石牌口,后移置采石牛渚”。浮桥“三日而成,不差尺寸”。宋军“步兵渡江如履平地”,浩浩荡荡,直逼金陵。南唐探马报于后主李煜,学士张洎言道:“自古以来,未闻江上能架桥者”李煜便将宋军进逼之事置于脑后。待宋军攻破白露州,进泊新林港,夺取溧水城之时,南唐军队才从江西湖口撤回,准备夺回采石,焚毁浮桥以断宋军后路。岂料北风大起,自己的船只反被烧着,于是南唐十万大军全部覆没,李煜只好束手就擒。随着南唐的灭亡,牛渚浮桥也逐渐消失,但是两岸石塔和石壁上所凿之孔,至今仍历历在目,成为历史遗迹。以上史实皆为《宋史》、《纲鉴易知录》等史书所证实。诚然,此桥的搭建为宋太祖一统华夏立下了汗马功劳,亦反映了人定胜天的自然规律,但是牛渚浮桥并非长江第一座浮桥,还有比它更早的一座。
众多史料证明,荆门浮桥才是长江上第一座浮桥。据《后汉书》、《水经注》、《资治通鉴》、《历代通鉴择览》等重要史书记载,东汉建武九年(33年),光武帝刘秀为了统一华夏,削平割据四川的公孙述,派征南大将军岑彭、大司马吴汉统兵十万西征取蜀。公孙述,新莽时期为蜀郡太守,因兄奉节鱼腹井中白汽腾空,形如白龙,便自称白帝,据蜀挟陇,建都成都。为了迎战汉军,特遣王田戎、大司马任满、南郡太守程泛率数万人马下江关、取巫峡、拔夷陵夷道二县,计划在长江“横江水起浮桥”。他们选择了湖北宜都荆门与宜昌东南虎牙山之间为桥址,征调了大批石工、铁匠、船夫,在两岸石壁上凿孔打桩,牵以铁索,连以巨舟,铺上木板,设置关楼,便形成了一座连舟浮桥。船上驻扎水师,日夜守卫,逐个看,象一座座水中堡垒,整体看象一道水上长城,“大有进窥两湖、退挟三川之气势”,公孙述自以为固若金汤,不可逾越。光武帝采纳中主郎将来歙的建议,派大军攻破天水,灭了据陇称五的隗纯,断了公孙述的一条膀臂,亦截了他的退路。又使岑彭等建造战舰,训练水师,正面进攻。汉军攻打数次,总不能克。两军对峙,相持不下,对此,光武帝另有打算,他让汉军打打停停,嬉戏玩耍。蜀军迷于舟桥之坚固,惑于汉军之松懈,也日渐松花江弛懈怠,在船上饮酒作乐者有之,在水中泅渡游泳者有之,呼呼大睡者有之,官兵无所约束。二年后(建武十一年)的一天,正当蜀军麻痹大意之时,东南风紧吹之际,岑彭的战舰迅猛驶来,系着棉絮麻头的箭头都点着了火,万箭齐发,直射舟桥,只见一排木舟浓烟滚滚、烈火熊熊,风纵火势,火随风腾,烧红了一江两岸,汉军偏将鲁奇一刀砍死了蜀将任满。群龙无首,乱成一团,溺毙于江中者不下数千人,雄极一时的舟桥半日工夫便化为乌有。荆门之战汉军大获全胜。建武十二年(36年)公孙述忧愤而死,四川乃平。荆门浮桥之搭建要比牛渚浮桥早近千年,无可置疑,荆门浮桥当是长江上的第一座浮桥,也是万里长江第一浮桥。
联曰: 阻挡万马千军,似堡似城,叶叶乌篷成屏障;
引燃三樯两桨,如山如海,长长彩练化灰尘。
联语赞荆门浮桥。上联写桥功:首句明确建桥目的,次句说明浮桥的规模气势,末句反映浮桥的功用,首尾呼应,相辅相成。全句赞扬公孙述足智多谋,为万里长江增光添彩。下联写毁桥:首句言毁桥手段,次句形容火势之大,末句交代火攻结果,前因后果紧密相联。全句反映光武帝善于用兵,为华夏一统作出了贡献。同时亦很遗憾,将长江中第一座浮桥毁于一旦,实在可惜。联语明写景,暗抒情,上联赞,下联叹,流露出爱桥的一片真情。联中第二句两“如”对两“似”,比喻兼夸张,承上启下,首尾勾连。
联曰: 梦断荆门,赞架桥公孙,百舸并列、一线横牵,笑兰舟叶叶、铁索根根,帆影朦胧随风现;
魂系牙山,叹举火光武,万箭齐飞、千炬同发,悲焦桨堆堆、残樯点点,烟灰缥缈逐浪无。
联语写桥史。上联写建桥:一、二两句交代建桥地址和人物。三、四两句写桥的结构规模,反映该桥是一座连舟浮桥,其中“百”、“一”两数字说明规模之宏大、结构之严密。五、六两句言想到那横江浮桥的联翩风采,不禁笑逐颜开,赞叹不巳。末句中的“朦胧”与首句“梦断”有照应,相辅成,说明联翩舟桥只是美好的幢憬,表达了思念之情。下联写焚桥:一、二两句点明焚桥的地点和人物。三、四两句说明焚桥的方法,其中“万”与“千”反映火箭之多、来势之猛。五、六两句说明浮桥被付之一炬,葬身火海,引起无限的悲伤。末句描述举火的后果,即在虚无缥缈中随波消逝。本应为光武帝削平割据势力而欢欣鼓舞,但是长江上首座浮桥却因此“逐浪无”,所以感慨万千,不胜惋惜。这里“缥缈”与首句“魂系”都在模棱两可之中,存一点侥幸,希望它不时隐现。联语以游人的口气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自然亲切。联语先写何地何人,再写怎样进行,最后交代进行的结果,言之有序,顺理成章。联中有两组联中之联,一组以数字取胜,一组以叠词引人,对仗工整,联趣盎然。
联曰: 青史阅金陵,想浪滔滔、波滚滚、澜汹汹、潮涌涌,哀叹天堑阻江中。遇难呈祥,大智樊公归北宋;
胜迹览牛渚,观孔道道、塔尖尖、舟叶叶、索根根,喜闻长城横水上。逢凶化吉,雄才太祖定南唐。
联语写牛渚浮桥历史。上联写天堑难越:首句明确宋军矛头所指的城市,二、三、四、五句形容长江波涛汹涌,阻碍了南北交通。第六句视长江为天堑,只好望江兴叹,不胜忧伤。第七句转折,正当困难之时,出现了吉祥的预兆,所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末句言聪明才智的樊若水归依北宋,并献上了“造浮桥以济师”的良策。前面所描写的困难都是为后面的转机所作的铺垫衬托,突出了樊若水献策之功。下联写天堑变通途:首句交代桥址。二、三、四、五句指出造桥的种种设施,反映了浮桥的结构特色。第六句言目睹这座如水上长城一般的浮桥,不胜欣慰。第七句“逢凶化吉”与上联“遇难呈祥”相对,反映困难迎刃而解。末句言宋太祖采纳了樊若水的建议,造成了浮桥,才能进军江南,灭了南唐,反映宋太祖的雄才大略和浮桥的伟绩丰功。上联写天堑,下联写通途,这一变化反映了人定胜天的自然规律。联中四组叠词相对,加强了排比气势,加重了语言份量,联意朗然,颇具联趣。
联曰: 冠军桥、亚军桥,都是江上浮桥,史迹昭昭分冠亚;
雌者道、雄者道,同为人间正道,功勋赫赫辨雌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