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师桥位于江西省宁冈县龙江河上,原为一座木板桥。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保存下的队伍和湖南农军万余人与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在龙江桥上胜利会师,当时双方指战员在桥上通过,握手会见,欢呼会师胜利。1964年,将木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大桥,如今又有重建。郭沫若1965年7月3日来到会师桥,亲笔题写“会师桥”三字,并赋诗一首《红军会师桥》:
革命风云怒,
会师有大桥。
龙江流碧血,
鹅石卷惊涛。
五井金銮殿,
万山卿士寮。
工农须作主,
携手入罗霄。
桥头建有“井冈山会师纪念碑”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两边是毛泽东、朱德的诗句。
毛泽东的词是《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朱德的诗是:
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
领导有方经百战,人民专政靠兵权。
会师桥后为“会师广场”,亦称红四军建军广场。面积约0.5平方公里。朱、毛会师后,5月4日在广场召开了“庆祝两军会师和成立红四军大会”,红四军成立,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陈毅任军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王尔琢任参谋长。解放后在广场重建了会师台。
龙江桥畔有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龙江书院”,是湘赣边界的最高学府,有前、中、后三进,后进是三层楼房,名文星阁,两边有厨房数十间。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与朱德在文星阁第一次会见。
桥、碑、场、阁如今均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联曰:桥跨大江,文物为三称重点;
碑邻高阁,诗词有二曰鸿篇。
联语写桥址。上联写桥边文物。首句言桥架于龙江上,点出桥址。次句言会师桥、会师广场、会师碑三处都闪耀革命光辉。下联写碑,即《井冈山会师纪念碑》。首句言碑上刻有毛泽东的词句和朱德的诗,都是为纪念龙江桥会师而镌刻的。联语包容了桥、场、碑、阁四景点,是一副楹联,也是一章革命教材,又是一篇风物志,发人深省,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教育。
联曰:掌枪杆、夺政权,握手桥头千秋伟绩;
展鸿图、成大业,开启岸上一块丰碑。
联语写会师桥的意义。上联写握手。前两句写目的,即“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正如朱德诗句“人民专政靠兵权”。后一句中的“握手桥头”指朱、毛会师于龙江桥,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为达到目的而采取的必要行动。“千秋伟绩”即井冈山会师,奠定了建立新中国的基础,这是写会师的意义。下联写开启。前两句写会师以后的发展,即掀起了革命的高潮,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开启”的原因。后一句的“开启岸上”,言如今龙江两岸生机勃勃,一片繁荣,禁不住笑逐颜开,满心喜悦。“一块丰碑”既是指《井冈山会师纪念碑》,又是指朱、毛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全联中,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联曰:半月弯弯迎全月;
文星绰绰会将星。
联语写桥势。上联写桥。喻桥为“半月”,“弯弯”本指桥形,这里喻革命的道路曲折。“迎全月”,近指两军相会,建立了红四军。远指迎来了全国解放,含“千里共婵娟”的意境。下联写阁。“文星”即指文星阁。“绰绰”形容文星阁很宽大。“会将星”指毛泽东与朱德两颗将星在阁上相会。联语两“星”对两“月”,复字相对,频添联趣,意味深长。上联之月,一“半”一“全”,下联之星,一“文”一“武”,言简意胲,有俗有雅,亦庄亦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