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桥位于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湛水河上,原名文章桥。这座长方形平台式的石桥依青山、跨碧水,抱绿树、邻芳草,环境清幽,风景独好。古时,附近高人韵士常登此桥以文会友,吟诗作对,诵赋填词,故称文章桥。
树欲静而风不止,帝国主义却偏要破坏中国人民这种和平宁静的幸福生活。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争夺,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开设厂矿、银行,修筑铁路、桥梁,强租港湾,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通过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强迫清廷割让了台湾省和辽东半岛。沙俄不甘心日本将魔爪伸向它所觊觎的我东北地区,纠集德、法两国以武力威胁日本将辽东半岛归回中国。日本乃强迫清政府加付三千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沙俄乘机夺取了中国东北的筑路权,进而把中东铁路沿线变成它的势力范围。德国强租了胶州湾,把山东划为它的势力范围。英国则把长江流域划为它的势力范围。
早在1885年,法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七旬老将冯子材大败法军于广西镇南关,但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却与法国签订了不败而败的《中法和约》,法国强占了我云南境内的勐乌、乌得等地,还迫使清政府开放龙州、蒙自、河口、思茅等地为通商口岸。1889年11月,法国又强租了广州湾及其附近水面,还取得修筑从越南边境至昆明和从赤坎至安浦的铁路权等等,从此,云南、广西、广东大部分地区成为法国的势力范围。
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种种行径,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恨,各地掀起了反帝怒潮。湛江赤坎人民顽强抵抗法国殖民主义者,他们高唱《满江红》,高呼“还我河山”,手拉手,肩并肩,排成人墙,一寸一寸向前推进,誓死捍卫国地。在群情激愤的情况下,殖民者不得不向后退缩,削减租界地,承认以文章桥为界,不越雷池一步。为纪念这一爱国壮举,1925年,当地绅民集资重建了文章桥,为条石构筑的联拱式平桥,全长19米,面宽11.6米,更名为“寸金桥”,意为“一寸山河一寸金”。桥旁立有两块碑石,一块上刻董必武题书的“寸金桥”,另一块为郭沫若的墨宝“一寸山河一寸金”。
在湛江市东南郊南山村,有一座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上林寺,1895年7月14日,湛江遂溪县南柳、海头人民自发集中寺前,插血誓盟,奋起抵抗法国殖民主义者扩大占领南柳的海盗行径,揭开了遂溪人民抗法斗争的序幕。建国后,将上林寺改称“湛江人民抗法誓师旧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联曰: 寸地分疆金铸就;
三山五岳铁浇成。
联语赞国地固若金汤。上联言每一寸国土,每一分海疆皆如金了一样贵重,一样牢固。下联言所有的山岳均似铁打的一般,不可动摇。比喻中国人民抵抗侵略,众志成城,说明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联语套用文征明的名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颇具亲切感。上联嵌“寸”、“金”二字,点出桥名。
联曰: 一寸山河一寸金,平桥留壮举;
三千子弟三千盾,古刹振雄风。
联语赞湛江人民的爱国壮举。上联写平桥斗争:首句借用郭沫若的题词,言湛江人民视国如黄金,百倍珍惜,誓死捍卫。次句褒扬平桥壮举,说他们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迫使侵略者退出文章桥,并保证不再涉足桥上,高度赞扬他们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下联写古刹风云:首句言遂溪人民万众一心,形成一个好似盾牌的铁拳,抗击敢于来犯的侵略者。次句赞颂古刹雄风,说他们云集上林古寺,敢干和洋鬼子争高下、拼死活,表现了中国人民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上联写桥,下联写寺,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共同的抗法斗争,却把两者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联中两个“三千”对两个“一寸”,兼用夸张与复字手法,一多一少都有份量。上联嵌“寸金”二字,道出桥名之来历。
联曰: 台上聚两两三三骚人墨客,吟诗作对写文章,抒怀述志;
桥头涌千千万万好汉英雄,打鬼降魔驱妖怪,吐气扬眉。
联语写桥史。上联写过去在桥上以文会友:首句言长方形平台上常常聚集一些文人,次句言这些文人都在写作,末句明确写作的宗旨,说明此枯木逢春 原是一个环境清幽,人文荟萃的场所,反映出一派和平宁静的气氛。“文章”一词,点名桥名。下联写尔后在这里进行抗法斗争:首句言桥上涌来众多爱国志士,次句交代志士们在桥上抗击法国侵略者,末句写斗争取得了胜利,表现了巨人站起、睡狮醒来、不再任人宰割的豪迈气概。上联写和平生活,下联写战斗情景,上下对照,揭露了侵略者破坏中国人民和平幸福生活的滔天罪行,反映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正义性和最终取得胜利的必然性。上下联首句写什么人,次句写做什么事,末句写达到什么目的、收到什么效果,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顺理成章,一目了然。上下联三句,依次由长至短,别具一格,自成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