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祠:
上联:身后是非,盲女村翁多乱说。
下联:眼前热闹,解元才子几文钱。
才子风流,岂在色字;
名贤忠正,不附权奸。
——佚名题唐寅祠
身后是非,盲女村童多乱说;
眼前热闹,解元才子几文钱。
——佚名题唐寅祠
沧浪亭中,吴郡名山占一席;
桃花坞里,金阊遗迹足千秋。
——俞陛云题唐寅祠
俞陛云(1868~1950),字阶青,号乐静居士,浙江德清人,生于苏州。清末闻名中外的经学大师俞樾之孙,现代才著文学家俞平伯之父。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进土,授编修。民国元年(1912)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1914年被聘为清史馆协修,编修清史,由此移居北京。
风月湖山终不改;
松榆祠墓又重光。
——佚名题唐寅故居桃花仙馆
千朵莲花三尺水;
一弯明月半亭风。
——佚名题唐寅墓,据说原在桃花庵北,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迁至苏州西南郊的横塘王家村。
在昔唐衢常痛哭;
只今宋玉与招魂。
——韩菼题唐寅墓
唐衢:唐代中叶文人,郑州荥阳郡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擅诗词,屡试不第,见有投合自己情感的文章,读后必放声大哭。◎ 韩菼(1637~1704),字元少,别号慕庐,死后谥号文懿,凤阳(今属安徽)人,后迁于长洲(今苏州)。康熙十二年(1673)状元。点修撰,掌修国史。康熙十四年,韩菼出任顺天乡试正考官。康熙二十四年,招为内阁学士。康熙二十六年,托病辞归乡里。康熙三十九年,擢为礼部尚书。
花坞菰村双陋舍;
春风秋月一才人。
——佚名题唐寅园唐寅墓碑亭
人间何物都元敬;
海内知音祝允明。
——佚名题唐寅园梦墨堂
这幅,非常精炼地概括了祝允明和都元敬两人对唐伯虎一生的影响。正是由于祝允明(号枝山)的箴言规劝,放荡不拘,游戏人生的唐伯虎才发奋读书,归于正途;而“雅称莫逆”的都元敬(名穆),由于“辄起嫉妒心”而故意陷害,使得唐伯虎牵进明弘治十二年的科场舞弊案而负冤入狱。◎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他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弘治乙卯(1495)到嘉靖壬午(1522)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直至54岁才受荐以贡生进京,待诏翰林院。四年中目睹官场腐败,一再乞归,57岁回归故里,潜心诗文书画。他通晓各科绘画之艺,擅长各种细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竟日不倦。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
问唐衢痛哭何为,纵使青云无望,却赢得才子高名,在将相王侯以上;
继宋玉招魂之后,此番苍墓重修,更装点横塘美景,替湖山花月增妍。
——佚名题唐寅园六如堂